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于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1950年在两所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所是以物理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方向以凝聚态物理为主,包括凝聚态物理、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软物质与生物物理、理论和计算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等。超导、拓扑、纳米、表面、极端条件等多个学科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磁学、光学、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除了聚焦基础前沿问题,扎根中关村科研攻关外,物理所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投入北京科创中心怀柔科学城(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和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以及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建设。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全所上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物理所现有超导、表面物理、磁学、光物理、先进材料与结构分析、纳米物理与器件、极端条件物理、凝聚态理论与计算、软物质与生物物理、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清洁能源、怀柔研究部12个实验室;它们与国际量子结构中心、凝聚态物质科学数据中心、量子计算研究中心、应用物理中心、超快物质科学中心、清洁能源中心、功能晶体研究与应用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谱仪工程中心构成了物理所的研究体系。技术部及各实验室、各研究组的公共技术平台共同构成全所的技术支撑体系。此外,物理所还是北京物质科学与纳米技术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中国科学院电镜技术联盟的牵头单位,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的共建单位。

  截至2024年底,在物理所工作和学习过的院士专家共有80余人。目前在所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

  物理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物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也是1985年国家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2个专业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24年,中国科学院动员全院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迈向全面实现“四个率先”新征程。物理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深入推动改革创新发展。物理所积极争取并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原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研究群体、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重大科研任务。同时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交流,促进成果转化。

  2024年,物理所深耕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科研成果。基础研究方面,在镍氧化物高温超导、锂/钠离子电池、拓扑量子磁体、单极子拓扑态、自旋空间群、非平衡超快动力学、磁子晶体管、单质非晶、菱方氮化硼、月壤、生物物理等研究中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高性能飞秒激光器研制实现既定目标,数据驱动的物质科学研究生态初见雏形,2个交叉研究平台分别获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25年伊始,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已完成国家验收,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2024年,物理所多个研究团队及科研人员荣获各类奖项及荣誉。赵忠贤院士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团队荣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拓扑电子态计算预测及其材料发现”团队荣获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方忠获2023年度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J. M. D. Coey获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Yoshiya Uwatoko获北京市国际合作中关村奖;郇庆获2023—2024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物理奖(实验技术);陆雅翔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许杨获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王志俊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6位科研人员入选科睿唯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关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4年度,物理所发表第一署名单位的SCI收录论文数544篇;近十年来(2015-2024)被SCI收录的论文累计被引用篇数4546篇,被引用次数14.32万余次。

  物理所现有控股、参股公司10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共9家,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集中在北京和江苏。2024年,物理所下设企业吸引多家社会资本投资,在锂电池、钠电池、碳化硅、钕铁硼等多个领域引导国内产业发展。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持方,获得了社会机构的高度认可。天科合达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覆盖碳化硅衬底全生产流程的六大核心技术体系;北京卫蓝在湖州、深圳坪山、绍兴等多地建厂投产,深入开展超长续航动力电池和超高安全储能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天科合达深耕碳化硅衬底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建立了国内第一条碳化硅衬底中试生产线,是国内最早实现碳化硅衬底产业化的企业,成为国内碳化硅衬底领域的技术引领者和产业化先驱,目前已相继实现2英寸至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成功研发和规模化生产。

  物理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24年主持多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积极有序推进恢复线下国际交流,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国际合作。一年来,物理所组织“2024年凝聚态物理大会(CCMP2024)”“2024中关村论坛—基础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极端条件下的量子材料国际研讨会”“量子物质基础研究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2024年5月,物理所牵头的CECAM中国节点(CECAM-CN)正式获得CECAM总部批准成立。

  物理所是中国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有中文期刊《物理》《物理学报》,英文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四刊各具特色,服务科研事业,助力学术交流。

  物理所在深耕基础研究、不断产出科研成果的同时,坚持在科学文化凝练、科学精神传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活动举办等方面,认真探索,推陈出新,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承担了赋予的社会责任,为面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