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今天你爱上科学了吗
2017-05-22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5月20日是全国科技周启动的日子。早上9点,来自北京的郭先生带着5岁的儿子准时来到中国科学院基础园区:“我们从网上看到中科院今天好多研究所都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所以带着儿子过来感受一下什么是科学。不一定要让他成为科学家,但我们觉得,现代人总要懂点科学。”

  5月20日和21日两天,中国科学院举办主题为“探索塑造未来”的第十三届公众科学日活动,12个分院、116个科研机构将向公众开放。这一活动受到了公众的热情参与——仅中科院物理所统计,网上报名参加活动的就有8000人,预计将突破1万人次;中科院所有开放机构预计将接待公众50万人次。

让更多人在玩中理解科学

  “生鸡蛋是液体,煮熟了就变成固体,这其中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大家在家都怎么煮鸡蛋?是不是100摄氏度煮六七分钟就是最好的?”在中科院物理所,哈佛大学物理教授戴维·维特兹与精通分子料理的国家级烹调技师陈义洪,联袂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科学与烹饪》。

  戴维·维特兹把几个小朋友叫到台前,让他们双手抱肩:“这是因为生鸡蛋中的蛋白质分子是‘折叠’的,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随便移动。”然后他让小朋友们张开手臂、一个一个拉在一起,“当达到一定温度,蛋白质就变性了,分子‘打开’并连接在一起,成了一条大长链,谁也跑不出去了,所以就变成了固体。”台上,陈义洪演示了用液氮“煮”鸡蛋,还拿出3个在61℃、63℃和67℃温度中煮出的鸡蛋,看看哪个才是“完美”的煮鸡蛋。

  在中科院计算所,孩子们趴在地上不肯起来——他们正在拿手机给玩具车编程,与玩具之间建立专属于他们的“密码”。这款程序的开发者是中科院计算所研究人员刘雷。“这款程序不仅能用于青少年的编程培训,还能应用于智能家居的控制。”刘雷说,希望让更多孩子能在玩中理解、应用科学技术。

  不仅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计算所,还有中科院声学所、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微生物所……几乎每一个研究所都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了好看、好玩的实验项目。中科院物理所综合处处长魏红祥是物理所公众日的“总导演”。在他看来,公众日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是好玩的,“我们在调研时发现,很多孩子不喜欢物理,认为物理又难又枯燥。其实研究物理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解释我们身边的现象,物理应该是很好的。”魏红祥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孩子爱上物理,爱上科学。”

让更多人支持科学研究

  在中科院数学所,一个小女孩儿看着展板问妈妈:“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妈妈一时语塞,旁边的志愿者赶紧解释:“数学很有用的,比如发现星星。”志愿者给大家讲了谷神星、海王星发现的经过,说:“数学在物理、天文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大作用。”

  或许中科院声学所“声学手电筒”演示更能让公众直观地体验到科学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人们只有在特定的方向上,才能听到“声学手电筒”发出的声音,偏离这个方向就听不到了。志愿者解释说:“有了这款产品,就再也不用担心火车上看电影互相打扰了。这种指向性扬声器是利用超声波搭载着可听声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传播,所以只有在传播路径上才能听到,可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展览馆、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也可应用于ATM提款机、掌上电脑等个人电子产品实现个人化、私密性声场和虚拟声场重放。”

  科学、特别是基础研究,对生活的改变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大多数人的感觉并不明显。“我们每次举办开放日活动,都会有人问科学有什么用。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们科普的力度还不够大。”一位科研人员说,“我们大部分科研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希望能够藉此机会让更多公众看到我们的成果,感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变,让更多人支持科技发展。”

  时间已近中午,但中科院自动化所门前还围满了等待参观的人群。大家对书法体验台、服务机器人、全脑神经网络计算建模等项目都充满好奇,希望能够亲自体验。一位观众表示:“这样的活动太好了!但每年只有一两天,真是太少了,以后能不能经常开放,让我们多看看咱们中国科技的发展!”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