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三大要素保障人才潜心科研
2017-12-01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人才论坛】
  基础研究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近几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近90年的历史积淀,坚守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接连在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等领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引起国际物理学界轰动。我们认为,物理所最大的优势和最弥足珍贵的,就是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评价机制:引导人才踏实做事

  物理所建立健全科学评价考核机制,保障人才潜心科研。新入所研究人员,6年内不需要接受任何考核,工资为年薪制,使他们不必为了考核、为了经费而被动改变研究方向。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减少名目繁多的评估,避免人才被“帽子”“头衔”扰乱心神。职称评审和任期考核不数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破除唯论文数量、只看刊物级别倾向,而是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看是否做到国际前沿、是否解决了重要学术难题、是否具有重大原创性突破、是否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对于物理学基础研究而言,理论预言、样品制备和实验观测三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才能取得成功。国内有的研究人员不太喜欢自己动手研制设备,主要还是怕耽误发论文。2004年,曾经长期在美国著名实验室工作的周兴江回到物理所担任超导实验室主任后,全身心投入仪器研制,在设备搭建过程中多年没有发表论文。最终,周兴江研制成功多项设备,为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也为他的后续研究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得益于物理所的科学评价机制和出大成果导向,很多科研人员可以认真踏实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享受追求科学本质以及与国际同行竞争的喜悦。而一些重大突破性成果,也就随之“静悄悄”地诞生。

学术氛围:保护兴趣和好奇心

  坚持不问出身、公平竞争,以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对基础研究而言,科学家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推动科研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兴趣和维系好奇心的关键是提供宽松、公平、开放的学术环境。
  基础研究既要埋头苦干,也要闲聊天,灵感不可或缺,好的环境不可多得。物理所秉持“穷理、有容、唯才、同德”理念,大力为人才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新建物理所大楼时,大家说,展板可以少一些,但黑板一定要到处都有,让研究者能随时随地把灵感记录下来。物理所的咖啡厅在圈内享有盛誉,这里不仅有好喝的咖啡,还有各路“科学大咖”产生思想的“火花碰撞”。无论学术泰斗,还是刚入所的学者,在科学问题面前人人平等,几代科研人员共处一室,公开辩论的场面随处可见。
  物理所坚持引进海外人才和自主培养人才并重,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国内培养的青年学者,均一视同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同等条件。物理所把培养国内人才作为“人才强所”主体,成立“青年学术小组”,设立“科技新人奖”,不断加大人才自主培养力度。建立国际研究中心、国际量子结构中心等国际化平台,吸引海外顶尖科学家前来开展合作研究,加强与国际顶尖机构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目前,每年来访的海外学者达500多人,出访的也在500人次左右。

管理体制:尽量不要“骚扰”人才

  为众多高层次人才做好服务保障,是物理所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理所坚持“科研人员是一线,行政人员是二线,二线为一线服务”,形成以科研为重心、以人才为中心的管理服务体制,让人才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对很多领域来说,设备早一天到位,研究就可以早一天启动,抢时间攻占科研制高点。物理所后勤部门研究形成了最高效的设备购买办理流程,帮助科学家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妥所有审批手续,尽早购置到位。对很多海归人才而言,落户办理各种证件相对复杂,管理部门人员制作了政策说明书和流程图,做好耐心解释,并协调属地政府职能部门加快办理,节约人才时间精力。在物理所,能不开的会就不开,给研究人员能不打电话就绝不“骚扰”,机关人员能填的报表就不让人才亲自动手。正是这样的管理服务机制,使物理所的人才不必为项目申请、经费报销、仪器设备采购、证件办理等事务烦心,投入科研的总时长以及连续科研时间均为同行最高,为科研产出提供了时间保证。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着眼于加快迈向世界一流科研机构行列,中科院物理所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机制,以好的机制、好的环境,促进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成果泉涌。
    (作者:方忠,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