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溧阳:创新载体“四两拨千斤”,长三角储能产业创新高地正崛起
2021-04-14
文章来源:

4月9日,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新园区在江苏省中关村高新区正式启用。这是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江苏省溧阳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一个技术转化与交流合作载体,以及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科教融合、科学普及活动的重要平台,打造长三角储能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高地和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基地。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是院地通过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建立的一个新型技术转化联合体,旨在通过发挥地方和院所的优势,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前沿技术研发为目标,致力于解决华东地区企业在能源、信息、尖端仪器与智能装备等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需求。

创机制,院地共建技术转化联合体

“中科院物理所成立90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开拓物质科学研究领域,始终坚持长远发展的目标,积极开拓新学科、新方向,推动我国物理学科与国际同行的并跑领跑地位,保持国际话语权。”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方忠说,其中,在清洁能源领域,陈立泉院士带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取得了很多原创性成果,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该中心设有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尖端装备研发中心、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天目湖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吴凡科学家工作室, 聚集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国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等顶尖科学家和相关领域的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在战略上全面实现了相互支持与支撑,正在围绕凝聚态物理重大科技前沿问题,瞄准未来信息、能源技术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加快研发一批相关领域关键生产技术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溧阳市政府已合作成立溧阳天目先导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天目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江苏卫蓝 新能源电池有限公司等创新型企业。同时,溧阳市通过引进宁德时代新能源、上汽等一批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先发优势。这些为深化院地合作共建,打下扎实的基础与条件。

在杨国祯看来,溧阳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政策,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重点布局发展战略产业,通过双方技术、资本和产业的结合,将有效推动储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人才支撑。

自2018年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成立以来,5位院士、11位研究员领衔的研发制造团队常驻溧阳,不仅瞄准世界前沿,不断培养了业内一批领军型企业,更发挥出创新的“强磁场”效应,吸引北京中关村、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重点研发平台纷至沓来,为江苏中关村打造长三角规模最大、高水平的动力电池生产研发基地等,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方忠介绍,投入使用的中心新园区,总用地约74公顷,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未来将打造成为集科研中心、国际物理科学会议中心、物理科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凝聚态物理、先进储能等网上课程制作基地为一体的科创中心。

抓机遇,放大载体“强磁场”效应

多年来,溧阳始终坚持以生态作为基础变量、核心资源和比较优势,不仅寄情于“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基底,以青山绿水常在、“四大经济”常新、文明城市常驻的有力展现,创新生态凸显山水气质韵味。”

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说,我们更寄托于糅合产业、科技、人才的力量,以“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的美好愿景,创新支撑丰富山水实力内涵,努力闯出一条富有生态魅力、创新活力、开放张力的绿色现代化之路。”

“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一贯要求,是我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是物理所作为‘国家队’,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培育学术交流生态和加强科学传播的实践平台。”方忠说,因此,我们在这个平台上,着力营造让科学家畅所欲言、深入讨论的学术氛围,不断碰撞新的观点,产生新的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不断凝练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和开拓新的领域, 要让更多科学的种子茁壮成长。

如今的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不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中心,同样成为了国际化的研学中心。此次新园区正式启用期间,由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8所高校联建的“双创实践基地”揭牌,并举办了第一届应用物理论坛暨第三期物理思想战略研讨会、首届电动中国发展战略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交流会议 。

用溧阳市市长叶明华的话来说,“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政府以及投资机构30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集聚溧阳,这对于今后我们开展尖端技术研究与成果孵化,集聚科技人才和提升产业实力等,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徐华勤介绍,下一步,溧阳将捕捉“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蕴含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充分发挥资源汇集、互联互通的优势, 更好地融入物理所“一村三湖”布局,把物理所雄厚的新能源创新链与溧阳扎实的储能产业链结合起来,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寻求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丰富更为具体的生产应用实践,打造区域性的电动示范样板,通过放大载体“强磁场”效应,让科技创新惠及溧阳“四大经济”发展、“五个示范”创建,系统、持续、双向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图片由记者过国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