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科学的精神 —— 九月苹果树月谈快讯
2012-10-08
文章来源: 青年学术小组
9月14日下午3点59分,苹果树月谈如期举行。此次苹果树月谈邀请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郭沁林研究员为大家做报告。
郭沁林研究员首先从美国加州金门大桥的油漆工讲起。油漆工在大桥上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在桥体材料的表面刷上特殊的红色保护材料,以避免桥梁金属表面的腐蚀。据郭沁林研究员介绍,全球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如何抗腐蚀是表面科学中研究的课题之一。在表面研究领域,人们发展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比如各种电子能谱仪,用以研究固体材料的表面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化学反应过程(如表面催化)等。
在演讲中郭沁林研究员不仅讲述了催化的原理、规律和现实应用,还着重列举了参与其中的科学家的生平和年度论文发表情况。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氨合成及其机理研究,为此德国科学家G. Ertl教授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郭沁林研究员指出,G. Ertl教授2007年之前共发表673篇论文、H因子64,但他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不在于发表了多篇“高端”论文,并且其最重要论文发表在Surface Science而非Science上。
郭沁林研究员还从亲身与著名科学家David Wayne Goodman教授相识多年及长期合作的经历出发,讲述了Goodman教授的科研经历和故事(Goodman因病于2012年2月去世)。Goodman共发表550余篇论文,其中50篇引用100次以上,H因子76,共被引用2万4千多次。他一生的的大多论文,包括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重要论文,都围绕同一个主题:CO的氧化机理研究。郭沁林研究员为Goodman这种坚持和执着的科研精神所感动。
在演讲中,郭沁林研究员幽默、风趣,还穿插介绍了著名化学家Linus Pauling,准晶发现、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hechtman,以及我国物理化学家的一些趣闻。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的氧化物薄膜的工作,郭沁林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有序薄膜,包括极性氧化物薄膜制备、电子结构测量、金属团簇等专业知识及研究体会。郭沁林研究员告诉大家,有时要学会透过“表面”看实质,有时要通过实质看“表面”。
最后,郭沁林研究员以在苹果树下乘凉、摘苹果,需要多浇水细照料为喻,寄语大家要追寻先辈的精神,为真正的科学事业作贡献,并祝苹果树月谈越办越好。
郭沁林研究员的报告引起大家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苹果树月谈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交流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宗旨。大家就氧化物薄膜生长控制、当前科研氛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本次苹果树月谈的精彩报告给以经久掌声。
演讲人简介:郭沁林研究员197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和1994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1年至19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年-1996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做博士后。1988年-1998年曾多年在丹麦、德国和美国从事表面科学研究。1999年调入物理所。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苹果树月谈——“科学八卦会”
“苹果树月谈”成立于2009年3月初,是由物理所青年学术小组主办,综合处协办的定期交流活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下午3:59在BⅡ段404会议室举行。
苹果树月谈,一个每月偷得半日闲的约会,一个所有参与者的舞台,或许,还是一棵“牛顿”靠着的 “苹果树”。
有关苹果树月谈的近期活动,请参见网页 http://appletree.iphy.ac.cn.
苹果树月谈诚邀物理所全体同事参加!
APPLETREE ──AT THE BACK OF THAT IDEA
Good talks, fruitful discussions, nice refreshments… Friday afternoon, time to be inspired.
Please come to add some water to our APPLE TREE, and add some joy to your academic life.
郭沁林研究员首先从美国加州金门大桥的油漆工讲起。油漆工在大桥上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地在桥体材料的表面刷上特殊的红色保护材料,以避免桥梁金属表面的腐蚀。据郭沁林研究员介绍,全球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美元。如何抗腐蚀是表面科学中研究的课题之一。在表面研究领域,人们发展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比如各种电子能谱仪,用以研究固体材料的表面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化学反应过程(如表面催化)等。
在演讲中郭沁林研究员不仅讲述了催化的原理、规律和现实应用,还着重列举了参与其中的科学家的生平和年度论文发表情况。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氨合成及其机理研究,为此德国科学家G. Ertl教授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郭沁林研究员指出,G. Ertl教授2007年之前共发表673篇论文、H因子64,但他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不在于发表了多篇“高端”论文,并且其最重要论文发表在Surface Science而非Science上。
郭沁林研究员还从亲身与著名科学家David Wayne Goodman教授相识多年及长期合作的经历出发,讲述了Goodman教授的科研经历和故事(Goodman因病于2012年2月去世)。Goodman共发表550余篇论文,其中50篇引用100次以上,H因子76,共被引用2万4千多次。他一生的的大多论文,包括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的重要论文,都围绕同一个主题:CO的氧化机理研究。郭沁林研究员为Goodman这种坚持和执着的科研精神所感动。
在演讲中,郭沁林研究员幽默、风趣,还穿插介绍了著名化学家Linus Pauling,准晶发现、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hechtman,以及我国物理化学家的一些趣闻。结合自己几十年从事的氧化物薄膜的工作,郭沁林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有序薄膜,包括极性氧化物薄膜制备、电子结构测量、金属团簇等专业知识及研究体会。郭沁林研究员告诉大家,有时要学会透过“表面”看实质,有时要通过实质看“表面”。
最后,郭沁林研究员以在苹果树下乘凉、摘苹果,需要多浇水细照料为喻,寄语大家要追寻先辈的精神,为真正的科学事业作贡献,并祝苹果树月谈越办越好。
郭沁林研究员的报告引起大家强烈反响,充分体现了苹果树月谈加强相互了解,促进交流讨论,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宗旨。大家就氧化物薄膜生长控制、当前科研氛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对本次苹果树月谈的精彩报告给以经久掌声。
演讲人简介:郭沁林研究员197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和1994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1年至199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5年-1996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做博士后。1988年-1998年曾多年在丹麦、德国和美国从事表面科学研究。1999年调入物理所。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苹果树月谈——“科学八卦会”
“苹果树月谈”成立于2009年3月初,是由物理所青年学术小组主办,综合处协办的定期交流活动,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下午3:59在BⅡ段404会议室举行。
苹果树月谈,一个每月偷得半日闲的约会,一个所有参与者的舞台,或许,还是一棵“牛顿”靠着的 “苹果树”。
有关苹果树月谈的近期活动,请参见网页 http://appletree.iphy.ac.cn.
苹果树月谈诚邀物理所全体同事参加!
APPLETREE ──AT THE BACK OF THAT IDEA
Good talks, fruitful discussions, nice refreshments… Friday afternoon, time to be inspired.
Please come to add some water to our APPLE TREE, and add some joy to your academic life.
![]() |
亲切交流 |
![]() |
认真聆听 |
![]() |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