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
2017-09-05
文章来源: 综合处 科技处
  8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标志着CSNS主体工程顺利完工,提前实现了今年秋天首次获得中子束流的目标,进入试运行阶段,向党的十九大献礼。预计2018年春CSNS将按计划全部完工,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在9月1日举行的庆祝仪式上,物理所党委书记孙牧在讲话中对科研人员们多年来不畏困难的奉献精神给予了肯定,对他们持之以恒的艰辛努力致以了敬意与感谢。
  CSNS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立项、“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项目选址于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整个装置建在13米到18米的地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台8千万电子伏特的负氢离子直线加速器、1台16亿电子伏特的快循环质子同步加速器、2条束流运输线、1个靶站、首批建设的3台谱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土建工程。物理所研究团队作为项目的骨干成员,主要承担了靶站和谱仪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工作。
  建成后的CSNS将成为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化工、资源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将为我国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供有力支撑,为解决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的许多瓶颈问题提供先进平台,并将成为广东省正在建设产业科创中心的核心单元,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重大贡献。
  CSNS将是国际前沿的高科技、多学科应用的大型研究平台,首批建设的三台谱仪为通用粉末衍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小角散射仪。通用粉末衍射仪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晶体结构和磁结构,以满足来自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凝聚态物理和化学等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需求。多功能反射仪通过分析来自样品的反射中子,研究物质的表面和界面结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各种新兴薄膜材料的结构、磁性低维结构及表面磁性、聚合物LB膜及生物膜的结构和界面现象等。小角散射谱仪用于探测物质体系在1~100纳米尺度内的微观和介观结构,实验应用范围将包含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地质等广泛学科,服务于国家能源、环境、生物和新材料等诸多高科技研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