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正式运行
2018-02-06
文章来源: 科技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创新科研活动组织体制和管理机制,推进中科院四类机构建设,中科院物理所于2015年1月开始筹建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凝聚态中心)。2017年9月27日至28日,中科院组织开展了凝聚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验收专家组评议。国际专家组由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Xiaoqing Yang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Ward Plummer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河滨分校Chandra Varma、东京大学Yoshiya Uwatoko教授、范德堡大学Sokrates T. Pantelides教授、伊利诺伊大学Jianmin Zuo教授、波士顿学院Ziqiang Wang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D. Attwood教授、伊利诺伊大学J. C. Campuzano教授、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Yimei Zhu教授、剑桥大学Daan Frenkel教授等11位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管理专家组由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黄敏副局长、发展规划局黄晨光副局长等6位组成。专家组听取了中心筹建工作汇报、领域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报告,分别与科研和管理骨干进行了座谈交流,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形成了专家组意见。专家组认为,凝聚态中心全面完成筹建期目标。经2017年第13次院长办公会评议决定,凝聚态物理卓越创新中心验收结果为优秀,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凝聚态中心瞄准物理学前沿研究领域,围绕中科院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基础好、有望产出重大成果的“新奇量子现象”、“先进量子材料与结构”、“凝聚态理论与计算”、“尖端科学仪器”、“交叉与应用物理”五个方向开展研究。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探索实施理论计算、材料制备、物性测量相互协作的研究模式,促进了重大成果的产出。同时,承担多项国家、院重大科技任务,充分利用了可保障的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统筹调配。并构建多个实验室级平台,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公共技术支撑体系,为中心科学研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
  筹建以来,凝聚态中心在基础凝聚态物理方面,例如拓扑物态、铁基高温超导体机理以及其他新型非常规超导体探索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突破。如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发现第一个锰基化合物超导体,首次预言并观测到非传统的具有三重简并的费米子态等。在交叉科学与应用物理方面,开发出极具实用化前景的用于先进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多项成果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例如,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物理所赵忠贤院士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发现外尔费米子系列工作相继入选“物理评论”系列期刊125周年纪念论文集、美国物理学会(APS)2015年“标志性进展”、英国《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2015年十大突破”,在锂离子电池、室温纳离子电池、碳化硅等应用技术方面突破壁垒,成功研制出6英寸SiC单晶衬底、1-2Ah钠离子软包电池,实现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等等。
  国际专家组和管理专家组给出建议:首先,鉴于筹建期间凝聚态中心的卓越工作,建议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其次,在住房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加强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力度,为年轻科学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最后,加强与国内大学的合作,加强与国际上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合作。


国际专家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