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高鸿钧院士获陈嘉庚科学奖
2018-05-31
文章来源: 科技处

  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于5月30日在北京揭晓,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有关领导出席颁奖仪式,共同为获奖科学家颁奖。物理所高鸿钧院士以“原子尺度上‘小分子机器’在固体表面的构筑与物性调控”项目获数理科学奖。


高鸿钧院士获2018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高鸿钧院士带领物理所纳米信息材料和器件物理团队基于对Ge原子在Si(111)-7×7表面上的初期吸附、键合构型和生长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现了构筑(t-Bu)4-ZnPc分子在Au(111)表面上“抛锚”的、带有固定偏心轴的单分子转子及其有序阵列,实现了对其转动行为的调控。同时,发现了FePc分子在Au(111)表面Kondo效应的调控,通过单个H原子的吸脱附,实现了对MnPc分子体系单个自旋量子态的可逆控制及其极高密度信息存储(280 Tb/inch2)的原理性应用。通过对MnPc分子进行“原子手术”而创制了一种体系,发现了朗德因子g在原子尺度上可以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原子尺度上的“小分子机器”

  近二十年来,高鸿钧院士及其团队在功能“小分子机器”在固体表面上的构造与物性调控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引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其成果多次被APS Physics,Phys. Rev. Lett.、英国Physicsworld和Nature Mater.等作为亮点连续报道。发表的相关论文26篇中,包括11篇Phys. Rev. Lett.和6篇J Am. Chem. Soc.。
  高鸿钧院士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同,先后获得了“德国-洪堡研究奖”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等众多奖项,曾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其团队亦为国际上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组之一。


德国洪堡奖获得者,右一为高鸿钧院士

  陈嘉庚科学奖是以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科技奖励,其前身为陈嘉庚奖。2003年,经国务院同意,中科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以奖励近期在中国做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2010年陈嘉庚科学基金会又设立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奖励在中国独立做出重要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的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各按学科分设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颁奖一次。
  此前,物理所赵忠贤院士于1988年获陈嘉庚物质科学奖,范海福院士于2006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沈保根院士、胡凤霞研究员、孙继荣研究员三人于2014年获技术科学奖,王恩哥院士于2014年获数理科学奖。
  另外,物理所所友田永君院士以“比天然金刚石更硬人工材料的合成”项目于2018年获技术科学奖。物理所所友江颖教授获2018年陈嘉庚数理科学青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