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物质科学中心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2025-11-03
文章来源:

  一、中心简介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快物质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聚焦超快科学与物质科学交叉发展的最前沿,以超快科学与物质科学的结合为牵引,开展新一代先进超快激光技术、超快物性测量和超快科学研究,旨在建设以超快时间分辨的物质科学研究为突出特点的超快科学与技术研究高地。自成立以来,中心致力于发展综合性的超快实验技术和理论计算方法,从物质电子运动的自然时空尺度即阿秒时间尺度和原子空间尺度出发揭示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各自由度之间的耦合机制,通过对电子超快运动和电子关联的跟踪测量和操控实现本质上的物态设计与调控,为高温超导、量子计算、光伏发电以及生命健康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提供助力,有力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和重大战略需求,建成特色鲜明、国际领先的超快科学研究中心。

  中心承担“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任务,其科学目标是建设当前最先进的,波段、性能以及应用终端覆盖最全的,以阿秒时间分辨能力和高度时空相干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性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设施。此外,中心还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团队等科研项目,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中心现面向海内外招聘时间分辨高次谐波、阿秒瞬态光谱与成像、阿秒关联物态、阿秒液相动力学、阿秒磁学、阿秒理论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人才,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及待遇,诚邀有志之士加盟。

  二、招聘方向

  1. 阿秒光源

  具有从事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电镜或显微结构研究基础,有负责或作为核心骨干开展强场电离、分子电离解离、瞬态光谱、高次谐波、阿秒激光产生与测量、超快动力学等方向的实验研究经历;有自主搭建实验设备和真空系统经验。

  2. 超快科学

  具有从事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础,有负责或作为核心骨干开展过物理或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领域超快现象的研究经历,特别是阿秒动力学的研究经历。

  3. 超快激光与物质科学交叉学科

  具有从事超快激光或者凝聚态物质科学(包括但不限于超快光谱、光电子谱、电镜、电子衍射、量子输运、扫描探针、光电子显微镜、激光加工等)的研究基础,有负责或作为核心骨干开展过超快动力学相关的研究经历。

  4. 超快科学理论计算

  具有从事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和计算研究基础,参与超快激光物理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有负责或作为核心骨干开展过物理或化学、生物、信息等学科领域超快动力学的研究经历。

  5. 超快激光技术

  具有从事皮秒或飞秒激光研究工作或产品研发三年以上的实际经验,具备良好的激光技术、激光物理专业知识,兼具机械设计、电路设计及计算机制图设计基础;从事超快激光的设计与研制。

  二、招聘岗位

  1. 杰出研究员:

  原则上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已经是国际上本领域公认的领军科学家,在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工作并已经取得杰出的科研成果,能引领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

  2. 特聘研究员I类:

  原则上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达到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助理教授及以上水平,具备成为国际上本领域领军科学家的潜力;在本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能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构思,具有领军才能和团队组织能力。

  3. 特聘研究员II类:

  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独立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参与过课题(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并做出显著成绩;做出过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4. 关键技术人才:

  原则上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或工作经历;物理研究所设置有相关的技术岗位;掌握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并具有技术专长,能够独立解决科研中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仪器设备和实验技术创新,并取得过一流成果。

  三、待遇条件

  参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海内外杰出人才招聘待遇条件:

  1. 薪酬待遇: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实行薪酬动态增长机制。优秀人才薪酬待遇一事一议。

  2. 科研条件:提供充足的启动经费和实验室面积。

  3. 编制户口:事业编制、解决北京户口。

  4. 住房保障:所内周转房拎包入住、中国科学院新建设的人才公寓近在咫尺。

  5. 子女入学:根据工作岗位地点就近解决子女入学,(如中关村一小、二小、四小等)。

  6. 支持申请“海外优青”等国家和中国科学院人才项目,获得的各类人才项目支持在单位原有支持基础之上累加。

  四、应聘材料

  1. 个人材料:完整的个人履历、身份证(正、反面)、学历学位证书、任职/工作证明等。

  2. 成果材料:至少三篇代表性的论文、论文引用情况、专利、获奖、承担项目证明等。

  3. 推荐信:至少3位本领域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的推荐信。

  五、联系方式

  简历投递及应聘流程咨询:傅老师

  电子邮箱:ioprsc@iphy.ac.cn

  联系电话:010-82649469

  中心研究方向及岗位职责咨询:田老师

  邮箱:ultrafast@iphy.ac.cn

  联系电话:010-8264989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三街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