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论坛 239
题目: 量子测量的动力学理论及其实验验证
时间: 2012年05月29日 15:00
地点: 中科院物理所D楼212报告厅
报告人: 孙昌璞 院士
摘要报告:本报告系统评述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以后的量子测量理论的发展及其相关的实验。介绍我们最近关于量子测量动力学模型解释量子Zeno 效应的系列理论工作,并报告刚刚完成的、与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的检验我们理论预言的核磁共振实验。
报告人简介:孙昌璞博士,1962年生于辽宁省, 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大本科,1992年于南开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和1992年先后破格晋升东北师范大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调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6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他指导的研究生有4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 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2006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的Director Fellowship。
孙昌璞长期从事量子物理、数学物理及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被引用3800余次。其中首次提出q-变形玻色子的工作是该领域国际上三个开创性工作之一,获美国ISI“经典引文奖”。该论文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Papers most cited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articles》。美国《科学》1995年专刊介绍中国科学发展,提及了这个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孙昌璞建立了量子测量和量子耗散的因子化模型。 由此他于2006年预言的量子临界系统的动力学敏感性,在2007年后被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和中国的5个实验所检验和证实,引发了大量后续的工作。与日本理化学所合作发现,他预言反演对称性破坏的约瑟夫森多结系统会成循环结构的三能级人工原子,得到日本和德国等实验的证实。最近,他研究了低维纳米结构中单光子的传输和探测,开始探索了人工光合作用的物理基础和生命过程、化学反应中的量子相干效应。
联系人:戴希 研究员(82648057)
报告邀请人: 王玉鹏 研究员 (82649345)